环球信息:取暖设备“爆单” “暖经济”正蓬勃发展
平日里我们习以为常的电热毯、电暖器、热水袋、高领毛衣,在国外正变得抢手。由于欧洲天然气供给受限、价格暴涨,比起砍柴取暖、花费数十万元改造取暖设备,物美价廉的中国取暖产品成了最优解。
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义乌市出口保暖用品,包括空调、热泵、热水器、电热毯等共计1.9亿元,同比增长41.6%;1-8月,浙江省出口电热毯646.8万条,同比增长32.1%;其中,对欧盟出口64.8万条,增长114.6%。
(相关资料图)
在全球需求收缩的大环境下,中国取暖设备制造商正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此外,双十一期间,羽绒服企业也迎来一波销售高峰,随着新国标的实施,这一千亿级别的市场,将进一步向规范化、高端精品化发展。严寒将至,但“暖经济”正蓬勃发展。
出口“爆单” 企业跑步加入取暖设备赛道
随着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天然气供给受限且价格上涨,欧洲人对中国的供应链有了更大的依赖:寻求用电或能耗更低的取暖设备。
据行业内人士介绍,欧洲的取暖器销售旺季一般会在9月份结束,但近期却有不少来自欧洲的客户和大型商超等采购商的加急补单。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我国对欧洲空调、电暖器、电热毯等家电产品出口呈增长态势,其中电热毯以97%的增速引领其他品类。
取暖设备热销背后,是我国健全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取暖电器相关企业共145.5万余家,江苏、山东及广东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加足马力,加班加点,是近期这些中国取暖设备制造商的日常。超140万家完善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让我国的取暖设备物美价廉,且能快速生产和出货,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事实上,早在去年,不少企业就精准预测了这波“风口”,增设取暖电器业务。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取暖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最多。且今年3月,就有2万多家企业新增加取暖设备业务;3-11月,已累计有近15万家企业加入取暖设备赛道,月度企业注册量均值达到1.6万家以上。
不过,据媒体报道,尽管取暖设备在欧洲卖爆,但中国厂商利润空间却不高,且由于大多以贴牌为主,品牌效应不强,因此不敢提升太高幅度的售价。
天眼查数据显示,取暖电器相关企业中,48.1%的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处于“小而美”的阶段。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占比仅有12.8%。
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也意识到创新升级才能长久,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研发新品,另一方面则按照客户要求进行开发。
天眼查数据显示,取暖相关企业专利信息有84.4万余个,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专利类型中,实用新型(47.9%)和发明(41.4%)占比较高。有企业不满足于简单的取暖,而是不断研发加湿、静音等专利技术,动态调整以契合市场需求变化。
羽绒服被疯狂加购 企业发力“黑科技”
火爆的不仅是取暖类电器,服装鞋帽企业也迎来机遇。暖水袋、高领毛衣、光腿神器、秋衣秋裤等已进入德国、英国、波兰、荷兰等国女性的“购物车”中。
羽绒服则是冬天御寒的最重要衣物。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羽绒服市场规模已达1562亿元,2024年将达到1950亿元。
某电商平台双11数据显示,近期,每天大约有1亿件羽绒服被在线浏览,平均每个福建人的购物车里有1.03件羽绒服,每个广西人的购物车里有1.04件羽绒服,连原本不过冬的海南人都在加购羽绒服。
单纯的防风、保暖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产品设计、科技、功能、生产工艺都是如今消费者选购羽绒服的新关注点。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羽绒服相关企业6.2万余家,江苏、浙江以及山东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1.1万余家、8000余家以及4900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成立于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较高,达12.7%。
近两年,国内羽绒服企业不断发力材料应用、时尚设计和黑科技。天眼查数据显示,羽绒服企业年新增专利数不断增长,2021年共新增846项专利,2022年还没结束,就已经新增了857项专利。一项名为“自清洁羽绒服”的专利摘要显示,其属于羽绒服技术领域,不仅能够减少洗涤次数,还能延长羽绒服使用寿命。
今冬还是羽绒服新国标落地后的第一个销售季。自今年4月1日起,羽绒服装新国标正式实施,羽绒填充物不再标注“含绒量”,而是统一标注“绒子含量”。此前,部分商贩会在“含绒量”上做文章,在羽绒填充料中加入大量绒丝或者直接购买低绒子含量的原料。但是,绒丝保暖性差,绒子才是保暖的核心成分。“绒子含量”比例越高,保暖性越好。“新国标”中,不仅明确将“含绒量”修改为“绒子含量”,并且要求其含量应不低于50%,这意味着有效阻止了羽绒服生产厂家用混入大量绒丝以次充好,减少消费者花高价钱买到低质量产品的乱象。业内人士表示,这也将提高我国羽绒服装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