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链在东方,亚太经贸中国“压舱”
当前,产业链供应链是全球经济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两链”发展在区域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所有签署国全面实施,将使亚太地区的“两链”在哪些领域获得进一步提升?“印太经济框架”将给中国的“两链”带来哪些潜在影响?未来,中国在维护自身“两链”安全稳定方面应有哪些新布局?国际商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共议亚太地区“链”上热点话题。
专家圆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建平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黄耀和 普华永道全球跨境服务中国主管合伙人
吕 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苏庆义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
(排名不分先后)
1
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3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中国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2%,中国还贡献了亚太地区37.6%的货物贸易增长和44.6%的服务贸易增长。此外,亚太地区国家间有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中国在中间产品贸易份额中的占比近年来不断增加。如何评价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
张建平: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3年-202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6%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40%,是美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两倍以上。可以说,中国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源”和“火车头”。
同时,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占比提升至近30%,该比重高于美国(约16%)、日本(约7%)。因此,中国也是亚太地区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国家。
当前,亚太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都是中国。特别是在中间品贸易领域,目前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一机电产品出口大国,中国大量的中间产品出口到众多发展中国家。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显著提升。
吕 越:中国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首先,从经济增长来看,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经济增长持续疲软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逆势前行,为亚太地区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5月发布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报告》显示,预计2023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3.8%上升为4.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亚太地区范围内,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是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其次,从中间品贸易来看,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中间品贸易的重要枢纽国。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测算,中国中间品贸易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92年的3.3%跃升至2021年的12.17%,位列世界第一。
最后,从全球价值链来看,当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美国和德国分别作为亚洲、北美和欧洲价值链枢纽国的“三足鼎立”格局。中国作为亚洲生产网络中心,是连接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节点。
黄耀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地区最大经济体,同时也是联合国中亚洲唯一的常任理事国。可以说,中国在亚洲经济和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与亚洲国家进出口额为21.3万亿元,其中出口11.4万亿元,进口9.9万亿元。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亚洲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到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八成以上。上述数据均折射出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重要程度与紧密程度。普华永道今年2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23年前瞻》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有望实现较高增速,亚太地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来自中国的投资对于促进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苏庆义:中国在亚太地区中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从贸易联系来看,中国的贸易地位经历了动态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主要扮演了世界制造工厂的角色,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为世界提供了物美价优的商品。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逐步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迈进,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
随着RCEP以及其他多双边自贸协定生效实施,亚太地区供应链价值链在哪些领域的联系紧密程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黄耀和:整体而言,RCEP通过在货物、服务、投资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逐步统一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加速商品、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推动形成更加合理并惠及域内各方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闭环,从而整体提升东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
具体而言,RCEP的全面实施将产生如下影响:第一,全面提升域内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在RCEP框架下,超90%的货物最终将实现零关税,海关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将大幅度提升。第二,将推动域内服务业开放。在RCEP框架下,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开放约100个服务业部门的基础上,新增了研发、管理咨询、制造业相关服务、空运等22个部门,并提高了金融、法律、建筑、海运等37个部门的承诺水平。第三,推动域内投资便利化,譬如各缔约方均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五个非服务业领域投资作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
吕 越:当前,RCEP等多双边自贸协定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传统领域,也包括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现代化议题,特别是强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链接作用。同时,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各国也更加致力于推动本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注重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因此,随着RCEP以及其他多双边自贸协定的生效实施,亚太地区供应链价值链未来在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领域的联系紧密程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张建平:RCEP涵盖20个章节,涉及贸易便利化、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等大量规则内容。其中,原产地累积规则有利于成员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将构筑起更加紧密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协作关系。
未来,RCEP成员国之间的供应链协作将更高水平、更加紧密、优势互补、彼此受益,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升经济增长。
苏庆义:RCEP通过降低关税等扩大市场准入的规则为相关成员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机会。这主要取决于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对于农产品出口国,能够大大增加其农产品出口;对于具有服务优势的成员国,则可以增加其服务贸易出口。当然,最重要的是制造业,RCEP提升了制造业的供应链联系紧密性,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环节均可从中受益。
3
当地时间5月27日,“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部长级会议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举行。美国商务部发布声明表示,14个成员国就一项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协议达成一致,宣称“将建立一个应急通信渠道,供成员在供应链中断期间寻求支持,并促进成员在危机期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从而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作出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其经济的负面影响”。您认为这将给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哪些影响,其中隐含着哪些风险?
吕 越:此次“印太经济框架”部长级会议达成了一项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协议,其部分目的在于减少对中国关键产品和技术等的依赖,以此控制关键矿产、半导体、新能源技术和供应链环节,破坏印太地区已形成的以中国为重心的生产网络。
但随着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不断加快、居民消费能力的提质升级,内需潜力有望进一步得到释放,以此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依旧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今年,包括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等在内的众多跨国企业高管密集访华,这意味着中国供应链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全球供应链不可能完全离开中国。
张建平:“印太经济框架”下关于供应链的讨论尚处于政策沟通和协调中,尚未见到实质性举措。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密切跟踪和研究其动向,主动采取应对措施。
当前更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以及《芯片和科学法案》在亚太地区对中国供应链和价值链构成的实质性干扰和冲击。我们坚决抵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和经济胁迫,坚决反对“脱钩断链”,各方应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发展。
苏庆义:“印太经济框架”的谈判成果不应具有排他性,不应针对第三方。中国需要谨慎评估“印太经济框架”供应链谈判和生效带来的影响,防范其带来的负面冲击。
4
中国维护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应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未来应创造性地开展哪些新工作?
吕 越:第一,应密切关注和研判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可能面临的围堵局面和直接挑战,提前制定相应策略以防范和化解外部风险。一方面,要前瞻性地研究、破解和预防美国拉拢一些国家围堵和遏制中国高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构建新型价值链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区域乃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第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利用国际循环“延链”“稳链”。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坚持运营和维护好国际现有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充分发挥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绿色产能等新兴领域的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以抢占未来全球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国际循环,不仅要开拓国际市场,也要稳定进口行情、拓宽进口渠道,以对冲不稳定因素给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第三,破除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赋能“补链”“强链”。要坚持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有效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畅通流动。例如,增强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引导制造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迁移,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合理分工和协同联动发展。
第四,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强化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聚焦产业技术基础“补短板”。同时,注重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建设涵盖全产业链的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具体来看,要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单项冠军”企业的创新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企业间创新研发行为的相互支撑、服务共享、信息共通和数据融合,以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此外,也要促进和支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从而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黄耀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直都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均有强调。未来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补齐产业链短板,巩固长板优势。这需要发挥企业在引领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与拥有先进技术的同行沟通和交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以提升其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目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趋势明显,传统行业应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来赋能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全环节,并提升企业的管理、运营和组织能力。
三是大力投资新兴产业。目前,中国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未来可继续发力半导体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同时,中国企业也应积极“走出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张建平: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中国维护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中国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使中国能够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体系的中高端迈进,并在这个过程中破解“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苏庆义:对内,统筹开放与安全,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可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加大开放力度;在涉及安全的领域,尽可能寻找替代国和替代产品,同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力争自立自强。对外,应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记者 刘 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