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料】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宏观政策看落实·金融篇

——对浙江、湖北、广东三省货币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副题)


(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有力支持经济发展恢复向好。人民银行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增强经济增长的潜能。在精准有力的货币政策支持下,我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增强。

从托举大项目、大工程,到支持小企业、小农户,金融活水如何有效传导,助力高质量发展?日前,记者跟随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调研组,赴浙江、湖北、广东三省进行专题采访。

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主体、助力乡村振兴

“新的保鲜膜生产线开起来了!”湖北康嘉顺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润浥介绍,企业在今年实现了扩产计划。

去年,刘润浥就打算贷款扩大生产,但思考再三还是打了“退堂鼓”:“多开一条生产线,就要多雇三四十个人,这对我们小微企业来说压力很大,去贷款也拿不出抵押物。”

今年初,湖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客户经理周国康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送上“订单贷”服务,帮刘润浥重启扩产计划。“没想到凭出货单就能获得授信,两天内拿到了1000万元贷款。”刘润浥说,金融服务更便捷,让企业经营加快回暖。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细化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持续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金融机构落实政策要求,在疏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小微主体融资成本。

“订单贷”“政采贷”“云链贷”……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针对小微企业缺抵押、信用弱的特点,湖北省相关部门鼓励银行机构根据当地产业特征、企业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拓宽抵押范围,推出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知识产权、畜禽活体等抵押方式,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同时,组织银行机构加大力度摸排无贷户融资需求,开展首贷扩展专项行动,拓宽小微企业融资覆盖面。截至目前,湖北全省银行机构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贷款金额386亿元,新增“首贷户”1.61万户。

有了农业银行杭州分行750万元的贷款支持,杭州银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新项目落了地。公司副总经理沈小明算了一笔账:企业享受普惠金融贷款利率,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享受“无还本续贷”服务,获得稳定融资支持;享受“随用随借、随借随还”模式,可灵活根据生产周期调动资金……

“金融服务及时又贴心,让我们有底气加快建设环保设施运维系统。”沈小明说。

“近年来,人民银行充分发挥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通过提供激励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强化科技手段运用,加快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小微企业贷款保持“量增、面扩、价降”良好态势。

统计数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微企业的获得感。据人民银行统计,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6.2万亿元,同比增长26%,较2017年末增长了2倍多;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765万户,同比增长14.4%,较2017年末增长3倍多;3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42%,同比下降41个基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提升空间凸显。如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三农”融资难题?答案写在田间地头。

啜饮一杯“网红”英红九号奶茶、体验炒茶制茶全过程、游览红旗茶厂老厂区……广东省清远市英德红茶产业园里,游人络绎不绝。

“产业园上上下下、产业链从头到尾都得到了金融支持。”产业园开发方广州科德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剑良介绍,农业银行清远分行推出的“产业园区实施主体贷”支持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贷”“乡村振兴产业贷”“惠农e贷”为入园的茶企茶农提供融资服务。

“我们创新‘政府增信+农业龙头+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大力支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推动红茶种植集中连片,也带动农民大面积种植红茶,实现了企业增盈、农民增收,助推了产业快速发展。”农业银行清远分行有关负责人说。

打通金融服务触达农村末梢的堵点,不仅有“龙头带动、培育产业”,还有“化整为零、整村授信”。

“我们扩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范围,全面科学评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同时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农融通’平台查询涉农信用信息,以信用村为单位,为信用良好的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信贷支持,解决农民贷款难题。”人民银行清远市中心支行行长刘淑敏介绍,今年4月末,清远市涉农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5.71%。

在人民银行的支持下,在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金融机构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金融资源更多流向“三农”领域。截至3月末,涉农贷款余额53.04万亿元,同比增长16.2%;金融精准帮扶贷款余额5.01万亿元,同比增长8.1%。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创新力度加大

走进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立体智能仓库,偌大的厂区,5个人就能管控所有的物资流动。一旁的数字化车间内,布满了生产吹瓶模具的高端数控机床,“我们的数字化工厂正在向智能化迈进,改造完成后,产能将提高5至8倍。”公司总经理姜晓平说。

姜晓平介绍,企业不久前得到中国银行佛山分行3000万元“数字贷”,享受100%贴息,将大大加快公司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程。

更让他振奋的是,金融支持让公司更有底气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攻克轻量化吹瓶模具、耐高温瓶坯等多项行业核心技术难题。据介绍,中国银行佛山分行在了解该公司的经营现状和融资需求后,在没有抵押物、只有股东担保融资的情况下,制定了符合其研发项目特点的融资方案。

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背后,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撑。“去年人民银行创设了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1.75%的资金支持利率,既提升了我们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了符合条件企业的财务成本。”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行长翁作林说,该行已为300多家像星联精密这样的科创企业发放贷款共30亿元。

2022年4月以来,人民银行设立4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截至2022年底,带动21家全国性银行向6.3万家科创企业发放贷款1.3万亿元。

推动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转型升级,金融工具持续发力。去年9月,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向设备更新改造领域提供优惠贷款,财政部门按规定给予贴息。该项金融工具设立以来,带动金融机构向产业数字化转型等10个重点领域发放设备更新改造贷款2290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7%,有力支持了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佛山市为例,截至2023年4月末,全市已有30家银行推出91个“数字贷”金融产品,支持294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等阶段性工具充分考量了当前经济形势,围绕重点领域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向创新型企业发放贷款后,金融机构还要持续做好跟踪服务。”翁作林表示,后续,银行将主动加强贷款资金流向监控和管理,确保贷款资金用途与申请一致、合法合规,同时协助企业加快贷款贴息申请等工作,让政策扎扎实实落地。

开发性金融服务扩基建、强制造

一趟满载义乌小商品的海铁联运班列,从义乌西站鸣笛启程,一路向东,到达宁波舟山港铁路穿山港站。从内陆装车,到集结等待出海,只要6小时。

另一边,从南美漂洋过海而来的铁矿石,在宁波舟山港鼠浪湖码头进行混矿作业,经由水铁中转后,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各地的钢铁企业。

近年来,随着浙江海港集团陆续完成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市、嘉兴市、台州市、温州市等地的港口以及义乌陆港的“一体化”整合,宁波舟山港的“海岸线”不断延伸,货物吞吐量屡创新高,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一体化”整合也促进了各个港区错位发展、良性竞争,推动集团资产规模和利润连年增长。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开发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浙江省海港集团财务部负责人介绍,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分行为港口建设提供了中长期贷款等多渠道资金,截至2023年5月末,贷款余额超12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近100亿元,有力支持了宁波舟山港建设一流强港。

站在穿山港区向码头眺望,高高的桥吊上不见操作司机的身影。他们如今不用再爬上40多米高的操作间,而是通过“岸桥远控模拟系统”远程操控集装箱。

“开发性金融也为智慧港口建设提供支撑。”该负责人说,目前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另一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试点梅山港,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压舱石”。有着中长期投融资优势的开发性金融,为投资大、工期长的重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持。仅在交通运输领域,今年前5月,国家开发银行就已发放贷款2687亿元,支持铁路、公路、水运、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等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除了提供中长期贷款,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设立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也在加快投放,用于补充投资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支持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为稳投资、稳大盘发挥更大作用。据人民银行统计,此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投放两批次7399亿元,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9万亿元。这一金融工具进一步撬动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参与,目前主要银行配套贷款已签约1.4万亿元,发放近4000亿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支持重大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开发性金融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我们年产8万吨的热轧铜带项目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分行贷款支持。”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王瑞介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在银行长期资金支持下,公司迎难而上,加速布局投资数亿元的项目,新建项目预计新增产能70万吨。

“开发性金融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让我们轻装上阵。”宁波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分行近5亿元贷款,正在加快核心产品储能逆变器的研发脚步。

“根据宁波制造业的特点,我们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等工具,积极支持绿色石化、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制造业企业,服务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分行副行长于红霞介绍,支持制造业发展是开发性金融的“重头戏”,2020年以来,宁波分行累计发放制造业贷款250亿元。(记者 赵展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