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动态:海外机构看好中国消费转型潜力

记者 闫磊

青年消费出现越来越多文创属性产品、手机厂商新拓展线下旗舰店、汽车加载新锐科技应用吸引更多消费者……近期多家海外机构纷纷瞩目中国消费市场显现的新趋势,认为消费转型成为中国经济上半年新亮点,并有望引领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为中外厂商带来新机遇。

创新投入促进消费转型释放潜能


(相关资料图)

多个行业机构和经济咨询公司认为,中国消费转型正发生在多个领域,厂商的持续创新成为重要推手。

以手机市场为例,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已发展为全球范围内最活跃和多元化的市场,是全球智能手机的制造和技术创新高地,引领了全球智能手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2023年,零售价在4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机在中国销量将超过7500万部,此类别市场有望保持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

智能手机是供给端升级促进消费潜力释放的一个缩影。汽车消费方面,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将加速提高至60%,五年内实现大幅度跃升。

贝恩咨询公司的报告预测,2026年中国市场的消费额料将超过5.4万亿美元,中国有望在这个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贝恩公司中国区总裁韩微文认为,下半年,有望通过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推动消费加速回暖,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转型和持续增长的背后是厂商对创新技术应用的持续投入。

Counterpoint认为,中国头部国产品牌纷纷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例如,荣耀、VIVO、OPPO等厂商均显现了直板影像旗舰+折叠屏旗舰的“双旗舰策略”,进而实现销量突破。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OPPO折叠屏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00%,3月发售的Find X6系列首销成绩较前代大幅增长。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为自动驾驶汽车研发人员制造专用工具的昆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明的话称,去年公司将45%的收入用于研发,过去三年公司员工增加了两倍。他说,汽车制造商现在都“愿意将更多收入用于研发”。

国潮和体验式消费成新趋势

中国出现的新消费趋势受到各界关注,青年人愈发青睐文创和带有“国潮”属性的国产品牌,更多人注重线上线下结合的购物体验,为消费潜力释放提供了新方向。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期发表的文章指出,中国人的购物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由年轻消费者推动,年轻群体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也愈发愿意接受相关品牌。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本土产品部分原因是“国潮”趋势,即产品设计中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报道援引国际评级机构晨星的分析师观点称,现在人们对服饰上中国元素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新消费趋势还得益于富有文化体验的消费场景的搭建。中国多地在已经结束的“小长假”和即将开始的暑期显示出文娱消费的强大动力。在北京“The Box朝外”,近期举办了多场文创产品展出和集市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其中一场名为“电波曼波”活动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将文化沙龙对谈、音乐现场演出与文创集市结合能够吸引很多注重时尚潮流和文化体验的年轻人,不少活动参与者专程乘高铁从外地赶来。“粗略估计,人均消费超过300元。”

西班牙对外银行在其最新的《中国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中国消费复苏最强劲的是服务性领域。这个判断与当前消费者和商家共同重视的线下场景、体验式消费的趋势一致。《华尔街日报》文章也指出,许多中国品牌在网上商城、商圈和商店货架上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品牌在质量口碑、设计和销售技巧方面有所改进。许多企业不仅能够为本地消费者量身打造产品,还在营销环节突出线上线下体验结合。

OPPO中国区总裁刘波对记者表示,为了进一步提振销量,除了在线上渠道加大营销力度外,日前公司还在广州开设了首家旗舰店,发挥线上线下“联动”效应来提振消费。“从我们行业看,要想打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就要(线下)给消费者新的场景,满足新的体验,以此激活消费潜力。”

外企跟进供给端调整寻觅新机

许多跨国公司在消费复苏的中国市场探寻新的发展机会,迎合消费趋势成为着力方向。

比如,海外品牌纷纷效仿“国潮”: 德国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推出了印有粗体字“中国”的运动夹克,袖子上带有其条纹标志。美国奢侈品牌蔻驰去年发布了与奶糖品牌大白兔的联名款系列,受到市场青睐。美国耐克集团首席执行官唐若修也曾公开表示,该公司正迎合中国消费者,推出超本地化运动鞋,包括印有中国十二生肖图案的运动鞋。美国宝洁公司首席执行官詹慕仁也表示,该公司正寻求通过更多地转向在线零售、直播和社交媒体平台来强化触达中国消费者的能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5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比1-4月加快0.8个百分点。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表示,从中国一、二季度经济表现上来看,消费有所恢复,但需求还未完全释放,因此,消费者信心和由消费主导的经济复苏仍具有一定空间。相信2023年中国经济和在华经营的企业将继续保持韧性发展。特别是中国广阔的市场机遇和持续推进的经济改革举措可为本土及跨国企业提供大量“确定性”发展机会。

关键词: